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interview|专访 提问2017 | 王璜生:他曾在体制内尽力破冰,而今从美术馆馆长转身成为艺术家

经过了三月巴塞尔香港艺术展、春季以来从香港到纽约一系列春拍、以及五六月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雕塑计划—明斯特、巴塞尔艺术展等密集的全球艺术循环之后,《艺术新闻》启动了“提问2017”的系列讨论。在欧美政治社会与经济变局对艺术世界的影响不断加深、全球艺术网络亦在继续延伸、数字沟通让时间差几近消失、中国当代艺术的“有效性”遭受新质疑的现在,我们将采访多位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的亲历者,让他们在身处的变化中,说出自己的看法、问题与观察。今天,接受我们“提问”的是王璜生。

interview|专访 回答2017 | 苗颖V.S.方可成:复杂而特殊的中国互联网能对海外说清楚吗

《艺术新闻》邀请数位年轻策展人和评论人,请他们以提名的方式,挑选自己希望展开对话的艺术家。在这一系列谈话中,网络、媒体、全球化、旅行、驻留……是在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彰显出虚拟与现实环境的置换,空间的流动性与对文化身份的寻找,艺术与社会环境变动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希望,这组谈话既能挖掘艺术创作的核心,也能超越边界,让联结不被系统界定。今天发表出来的是媒体人方可成与艺术家苗颖的谈话,他们谈论的是怎样才能把已经如此庞大、复杂而特殊的中国互联网说清楚?正在美国求学的方可成常常遇到对中国互联网极其简单化、脸谱化的叙述,应该如何向对中国了解不多的西方人解释这样的复杂性?

interview|专访 提问2017 | 何浦林:这条路别人可能5年就走完了,我却花了20年

经过了三月巴塞尔香港艺术展、春季以来从香港到纽约一系列春拍、以及五六月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雕塑计划—明斯特、巴塞尔艺术展等密集的全球艺术循环之后,《艺术新闻》启动了“提问2017”的系列讨论。在欧美政治社会与经济变局对艺术世界的影响不断加深、全球艺术网络亦在继续延伸、数字沟通让时间差几近消失、中国当代艺术的“有效性”遭受新质疑的现在,我们将采访多位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的亲历者,让他们在身处的变化中,说出自己的看法、问题与观察。今天,接受我们“提问”的是香格纳画廊创始人何浦林(Lorenz Helbling)。

interview|专访 回答 2017 | 向珂V.S.邱炯炯:带口音的“Orwellian”与“作者某”的不服从

《艺术新闻》邀请数位年轻策展人和评论人,请他们以提名的方式,挑选自己希望展开对话的艺术家。在这一系列谈话中,网络、媒体、全球化、旅行、驻留……是在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彰显出虚拟与现实环境的置换,空间的流动性与对文化身份的寻找,艺术与社会环境变动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希望,这组谈话既能挖掘艺术创作的核心,也能超越边界,让联结不被系统界定。今天发表出来的是出版人向珂与艺术家邱炯炯两位老朋友操着四川话谈论着奥威尔和川剧,“我不是先知,不是英雄,我不作恶可也不省油”,拍着没法公映的小电影的邱炯炯对致力于将海外汉学著作一部部引入中国的向珂说:“我不是知识分子,我是作者某,我在‘追问’——对历史、制度、事件、人物——的前提下,对自己——对作者某的自身——进行审视、指涉与干预。”

interview|专访 大都会博物馆前馆长托马斯·坎贝尔坦陈离职风波与“博物馆之友”的回应

今年6月,托马斯·坎贝尔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兼首席执行官的职位上卸任,离开了这座20多年前他以策展人身份加入的艺术机构。近期坎贝尔接受《艺术新闻》国际版专访回应离职原因,回顾了任职期间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大都会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专业见解。更有20位“博物馆之友”受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邀请,以观展者视角在“新旧交替”之际提出建言与期冀。

interview|专访 回答 2017 | 鲁明军V.S.沈莘:不服从的流动与政治的再生

《艺术新闻》邀请数位年轻策展人和评论人,请他们以提名的方式,挑选自己希望展开对话的艺术家。在这一系列谈话中,网络、媒体、全球化、旅行、驻留……是在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彰显出虚拟与现实环境的置换,空间的流动性与对文化身份的寻找,艺术与社会环境变动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希望,这组谈话既能挖掘艺术创作的核心,也能超越边界,让联结不被系统界定。今天呈现的是学者鲁明军与90后艺术家沈莘的对谈内容,探求了留学海外的年轻一代艺术家对于宗教、身份、性别、政治以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等话题的看法。

interview|专访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参展中国艺术家王兵:为什么在美术馆放映超长的《15小时》

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以“以雅典为鉴”为主题,并在雅典设立第二展区,这也是卡塞尔文献展自1955年创办以来首次在德国卡塞尔之外的城市亮相在雅典设立第二展区。7月16日,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雅典展区正式闭幕,唯一受邀参加这届卡塞尔文献展的中国艺术家、纪录片导演王兵的影像作品《15小时》曾在文献展期间于雅典展区最大的展场——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中放映,放映结束后,这件长达900分钟的影像作品也随即被该馆永久收藏。此前,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发起的放映计划“山间电影院”带来了王兵的四部影片,《艺术新闻》在此期间与王兵谈起了《15个小时》《三姊妹》,以及他对纪录片的看法。

interview|专访 回答 2017 | 陈楸帆 V.S. 陆扬:妄想曼陀罗,穿透异次元

《艺术新闻》邀请数位年轻策展人和评论人,请他们以提名的方式,挑选自己希望展开对话的艺术家。在这一系列谈话中,网络、媒体、全球化、旅行、驻留……是在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彰显出虚拟与现实环境的置换,空间的流动性与对文化身份的寻找,艺术与社会环境变动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希望,这组谈话既能挖掘艺术创作的核心,也能超越边界,让联结不被系统界定。今天发表出来的是科幻作家陈楸帆与艺术家陆扬的谈话,他们讨论的核心议题为灵魂和肉体的关系、媒介跨越,乃至宗教与灵异。

interview|专访 回答 2017 | 王婧V.S.郑波:植物与政治、艺术与生态….让我们谈谈“野草党”

《艺术新闻》邀请数位年轻策展人和评论人,请他们以提名的方式,挑选自己希望展开对话的艺术家。在这一系列谈话中,网络、媒体、全球化、旅行、驻留……是在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彰显出虚拟与现实环境的置换,空间的流动性与对文化身份的寻找,艺术与社会环境变动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希望,这组谈话既能挖掘艺术创作的核心,也能超越边界,让联结不被系统界定。今天发表出来的是王婧与郑波的谈话,他们讨论的核心议题是植物与政治学、艺术与生态环境。

interview|专访 提问 2017 | 皮力:为什么批评在失效?过去三十年,最缺乏的是共识

经过了三月巴塞尔香港艺术展、春季以来从香港到纽约一系列春拍、以及五六月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雕塑计划—明斯特、巴塞尔艺术展等密集的全球艺术循环之后,《艺术新闻》启动了“提问2017”的系列讨论。在欧美政治社会与经济变局对艺术世界的影响不断加深、全球艺术网络亦在继续延伸、数字沟通让时间差几近消失、中国当代艺术的“有效性”遭受新质疑的现在,我们将采访多位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的亲历者,让他们在身处的变化中,说出自己的看法、问题与观察。今天,接受我们“提问”的是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高级策展人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