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0年代至今,摄影所记录下的中国社会变迁远比听起来要丰富。6月28日,由巫鸿担任策展人的“中国当代摄影40年(1976-2017)——三影堂10周年特展”在草场地艺术区三影堂艺术中心开幕,呈现从“四月影会”到80年代的实验摄影再到现在,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历史。分为“民间摄影社团和展览的浮起(1976-1979)”、“摄影新潮(1980-1989)”、“实验摄影(1990-2006)”与“实验性摄影机构的发展(2007年至今)”四个部分,展览所呈现的摄影的改变,也正是中国历史及社会情境的变化。成立十年之际,三影堂创始人荣荣和映里接受了《艺术新闻》专访,分享亲历这段历史的感受与观察到的变化。
《艺术新闻》启动了 “提问2017”系列讨论。在全球艺术网络不断延伸成为常态,数字沟通让时间差消失的现在,我们将采访了多位亲历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的藏家、评论家、画廊主,让他们在身处的变化中,说出自己的看法、问题与观察。
日前,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公布了今年“光映现场”的展映名单。本年度“光映现场”由驻北京及苏黎世的多媒体艺术家兼制片人李振华策划,从参展画廊中甄选作品。其中记录艺术家蔡国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创作的纪录片《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将于3月24日放映,在这部由苏格兰电影导演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执导的纪录片中,蔡国强谈及了自己的创作事业、灵感及理想。不久之前,《艺术新闻》采访了在纽约工作室忙碌的蔡国强。
田晓菲所著的《神游》,其副题是“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在这本书中,她将中古时代与19世纪的中国的行旅写作并置在一本书中,“这两个时代,在很多意义上都是‘翻译’的时代。”前者是佛经在中国大量被翻译的时代,而在19世纪,英文、法文和日文书也大量被译介到中国,所谓的‘行旅’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智力和精神的漫游”。她对这两个时代的描述,“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施用在现代中国。”眼下我们所处的世界,正经历新一轮下坠和重启。“在这个世代,疆域变得具有穿透性,界限被跨越;人们从许多地方来,到许多地方去,甚至穿行在不同的时间。”穿行者将一次又一次远离故乡,而在远游和迁徙的路途中,归宿在哪里?终将提上日程。
1996年,张晓刚“大家庭”风格告一段落,搬入北京工作室,吕澎的新书以这一年份为重要历史节点,对张晓刚的成长过程、艺术历程进行了一次多维的叙事和解剖,作为媒体眼中“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成长样本”,这本《血缘的历史:1996年之前的张晓刚》记述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私密故事,也书写了一代人的历史命运。
1月18日,加拿大文物保护研究所举行交接仪式,向中国归还一对中国古建筑木雕、一件鱼龙化石和一件三迭纪鱼骨化石。 2015年1月,加拿大文化遗产部曾联繫中国驻加使馆,告知查扣了其中的古建筑木雕,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进行鉴定,确定该文物为19世纪中国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区佛寺常见的建筑构件。
在当代摄影艺术现在进行时的今天,《艺术新闻》对话靳宏伟和理查德与艾伦·桑德夫妇——东西方摄影收藏界两大藏家,深入了解私人收藏在摄影界的位置,也探讨比较全球范围内的摄影收藏生态圈。被图像环绕的时代里,我们将如何解读并参与日益发展的摄影艺术市场?
PHOTOFAIRS | Shanghai 于9月8日举行VIP预展,9月9日正式开幕,其主办方世界摄影组织(World Photography Organization)在上海之后,将把在2017年新启动的影像艺术博览会的美国站设在了旧金山。从中国上海到美国西岸的旧金山,摄影博览会为什么会瞄准这些地区?随着博览会拓展摄影市场的画廊们在这些地区有什么发现和收获,艺博会又如何带动了当地对于摄影艺术(从展览到收藏)的关注和投入?《艺术新闻》值此之际专访了影像艺术博览会和世界摄影组织首席执行官斯科特·格雷(Scott Gray)及影像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亚历山大·蒙塔格-斯裴瑞(Alexander Montague-Sparey)。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于9月8日至12日举行,今年的主题是“自由原子与我们时代的炼金术士”(Radical Atoms and the Alchemists of Our Time)。在为期5天的艺术节中,大约有700个项目进行了展示,它们关注数字社区的社会影响,艺术如何实现技术和经济层面上的创新,以及数场艺术家与科研人员探讨最新合作项目的研讨会。《艺术新闻》专访了 AEC 的艺术总监格尔弗里特·施托克(Gerfried Stocker),他认为,当艺术和科技交叉的领域越来越多,寻找新技术与社会的关联是我们对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回应和参与。
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柯律格(Craig Clunas)是研究中国明代艺术史绕不过去的名字。2014年,大英博物馆举办了他策划的展览“明朝盛世50年”(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40年来柯律格致力于研究中国艺术史,尤其是明清的视觉与物质文化,完成了《长物》《雅债》《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等著作。谈起历史上的晚明帝国,他说,“它可以看上去离我们很近,也可以离我们非常遥远;它可以看上去非常光明,也可以非常黑暗。这是中国与欧洲共同的16世纪。" 柯律格认为应将中国艺术史研究纳入世界艺术史范畴内,与中国的明代对照的是,“这段时期是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的年代。那个时期正好是中国的‘明代’,也是我们的‘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