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宣布,现任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副总监华安雅(Suhanya Raffel)女士将在11月正式任职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新馆长,接替今年离任的前馆长李立伟(Lars Nittve)。此前,香港艺术发展局(The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与M+博物馆宣布声音艺术家杨嘉辉(Samson Young)将在2017威尼斯双年展代表香港参展。
“在疯狂边缘:梵·高和他的疾病”于7月15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开幕。这是首次以疾病作为展览的切入点,除了带来梵·高在生命尽头所创作的60件作品之外,还有一系列首次展出的手稿和研究文档资料,以及可能为梵·高1890年自杀所用的手枪。而一场有关创造力和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的讨论会,也将于今年9月伴随展览在梵高博物馆召开。
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of Art)正在呈现“青花瓷”(Chinamania)当代艺术展,讨论自19世纪70年代至今西方对于中国瓷器的狂热追求和消费。“Chinamania”一词最早来源于英国插画师形容19世纪末英国上层社会对来自中国的瓷器趋之若鹜的文化现象。策展人李·格雷泽(Lee Glazer)试图通过此次展览向观众传达,革命性的观念和精湛的工艺是使艺术品价值免受任何大环境影响而永存的关键。
时值盛夏,全球各艺术媒体纷纷应时推出夏季刊物。在阅读刊物内容之前,封面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首要因素,而封面背后的封面故事也体现着各自鲜明的当季主题。《艺术新闻》盘点了全球范围内主要艺术媒体近期的封面故事,从这些以艺术家访谈、艺术作品或艺术项目为题材的封面故事中,对今夏艺术刊物进行预览。
7月16日,由卡塔姿娜·科兹拉基金会与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合作主办的影像展览“卡塔姿娜·科兹拉个展”(Katarzyna Kozyra)在北京三影堂开幕。作为新波兰艺术运动的重要影响者、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最高荣誉获得者、美国《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将其评为“新千年最重要的10位女性艺术家”之一,卡塔姿娜·科兹拉所反映出的诸多议题,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
7月8日至10日,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M+放映:此时彼刻”展映了1980年代英国后朋克时期的电影与录像。本次展映选取了1978年至1985年间共37部短片,其中的20部超八和16毫米影片由英国电影协会国家数据库(BFI National Archive)重新修复,大部分作品是30多年以来首次公之于众。
7月14日,"BAGISM 包·当代”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开幕,展出了超过350余件跨越400年历史的包袋,不仅涵盖了爱马仕(Hermès)、香奈儿(Coco Chanel)、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迪奥(Christian Dior)等品牌的古董包,还有数十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含张恩利、徐震、王浩然、胡为一、李爽等1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手袋的故事不仅打开了一部人类文明进化史,手袋的背后还能窥见现代社会由欲望、权力和金钱构成的景观
由巴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举办的展览“伟大的动物交响”于7月2日开幕。该展受到美国音乐家、动物声学家伯尼·克劳斯(Bernie Krause)的启发,以艺术还原自然之声。包括蔡国强、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在内的艺术家聚于此地,以自然、声音为线索,设计一场艺术视听盛宴。
7月14日,“我们这一代”肖全摄影作品展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除了带来了肖全80、90年代走南闯北所拍摄的诸多人物肖像代表作品,还首次将肖全协助马克·吕布(Marc Riboud)在中国工作的20年里所拍摄的100多张作品公诸于世。与此同时,肖全的“美丽新世界”和“时代的肖像”摄影作品展也在7月的上海同步开幕。
“弗朗西斯·培根,摩纳哥与法国文化”(Francis Bacon, Monaco and French Culture)于7月2日在蒙特卡洛的格里马尔迪会议中心开幕。展览展出了62件培根造访摩纳哥和法国期间的作品,既展现了他对法式文化浓厚的兴趣,也揭示了这位热爱赌博的英国艺术家是如何将赌博与艺术作品结合起来的。弗朗西斯·培根习惯于毁掉失败的作品,而这些留下的作品则透露着艺术家热爱冒险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