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雨季来临,世界各地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近期武汉的汛情迫使湖北美术馆闭馆,而就在上月,由于暴雨所致巴黎塞纳河水泛滥也使位于塞纳河畔的卢浮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关闭对外开放。面对天灾,文保机构该如何“求生”?美国历史与艺术文物保护学会(AIC)和加拿大文化财产保护协会(CAC)于5月联合举办了一场关于文物保护的主题研讨会,以1966年佛罗伦萨洪水这一标志性的事件,阐述“求生策略”。
继今年6月美国国家公园艺术基金会将艺术家驻留项目的版图扩展到距离佛罗里达基韦斯特以西的Loggerhead Key之后,挪威文化部也宣布将在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的朗伊尔城(Longyearbyen)开设艺术家驻留项目。最吸引人的艺术家驻留项目是在热带荒岛,还是火山公园、还是地球的最北端?一起来看看这5个不同寻常的艺术家驻留项目。
6月23日,国际摄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揭幕了位于纽约下东区的新空间,《艺术新闻》为此对其首位驻馆策展人夏洛特·考顿(Charlotte Cotton)进行了专访。新空间的揭幕展主题为“公众、隐私与秘密”(Public, Private, Secret),使观众对于个人身份、公共文化和社交媒体作出深入思考,并涉及名人文化、网络暴力、同性恋与种族身份等多重内容。考顿通过这次展览,也表达了不能孤立地探讨摄影的意见,而是需要把它们置于视觉文化的背景之下。
7月4日,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宣布与K11艺术基金会(K11 Art Foundation)达成合作,为来自中国的年轻艺术家提供赴纽约的驻留和展览机会。首位入选的艺术家程然将于今年8月开始进行为期3个月的驻留创作,并于10月19日举办他在美国境内的首个展览。
7月3日,影像艺术家布鲁斯·康纳 (Bruce Conner) 的回顾展 “这都是真的”(It’s All True)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和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共同呈现,将展出涵盖他整个艺术生涯的250余件作品,试图全面呈现一个真正的康纳。正如康纳所言:“我是艺术家、反艺术家、浪漫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披头族;我微妙、激进、易懂、晦涩、崇高、粗俗。这一切都是真的。”
7月2日,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个展“82幅肖像与一幅静物”在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开幕。这一系列作品是继2013年霍克尼轻度中风以及助理意外身亡后,艺术家从一度消沉致无法创作,到重新提笔振作这个转变过程中,霍克尼为这3年内“走进”他朋友圈的82位不同身份的人所作的肖像以及一件静物作品。
6月28日,广东美术馆“林飞龙与诗人”展览开幕,呈现林飞龙的上百幅版画,其中包含他为当时许多作家和诗人创作的插画。对人类社会问题的共同关注,使林飞龙与文学界人士往来频繁,正是与该时期法国杰出诗人的交流促使他创作出风格细腻、自由与流畅的版画作品。
德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扬科夫斯基策划了第11届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来自印度的艺术家组合Raqs媒体小组即将策划第11届上海双年展,而纽约艺术家组合DIS则策划了本月初开幕的柏林双年展。当越来越多的双年展开始启用艺术家作为策展人,他们如何在两个不同的身份/角度间切换,同时有效地处理策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艺术新闻》与4位艺术家/策展人展开了对话。
6月30日,浙江美术馆 “真山难老——傅山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是浙江美术馆与山西博物院的馆际交流展,共展出了山西博物院藏傅山书画精品66组(件),其中有13件册页,不少作品都是第一次亮相。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表示:“这次展览不仅仅是一个书画展,而是通过这些书画,带领观众看一段历史,看那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今年夏季,全球范围内揭幕了多件户外装置作品。克里斯托(Christo)在意大利伦巴第海域建造的漂浮码头每日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在法国凡尔赛宫的作品运用光影的变幻探讨了生态议题,而美国猎人角滨水公园(Hunter’s Point South Waterfront Park)的新装置则成为了经济的晴雨表。这些艺术作品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产生空间、观众与艺术品之间的公共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