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宣布取消本科艺考中的英语和语文单科线限制。长远来看,这对艺考学生来说是否是福音?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邱志杰老师认为,这个政策对于美院招生的全局不会产生很大影响,但将灵活处理的权利下放给学校是一件好事。
3月将掀起新年来首次艺术热潮。上海私人美术馆的大型展览纷纷启动,香港的艺术机构也赶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开幕之前进入了排期密集的展季。TANC在本月末整理了3月期间大中华地区的重点展览推介,为您本季的观展行程提供参考。
在纽约,向来走在当代艺术趋势前端的新博物馆(New Museum)和作为近现代美国重要艺术机构的国家学院(National Academy)在年初分别举办了“开放计分”和“表面的地平线”两场研讨会,数字技术带来的变化是二者关注的焦点。在虚拟技术日趋成熟、社交网络渗入每个角落的当下,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已与50年前结合艺术与科技的早期实验——劳森伯格参与的表演“9个夜晚”大有不同。正如新博物馆总监菲利普斯所言,人们大都回想不起iPhone以前的时代。如今,艺术创作、艺术评论等都已发生深刻变化。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将何去何从?
2016年2月24日,《护城河的颜色:20世纪80年代的昆明艺术家》新书发布会暨“回到昆明”艺术论坛在云南昆明大象艺术中心举行。作者聂荣庆作为80年代“西南艺术现象”的亲历者,他将与当年这批青年艺术家共同生活的故事记录在书中,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写下了鲜活的一笔。
2016年3月2日,历时5年考古挖掘的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将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进行展示。此次文物展名为“五色炫曜——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期将持续3个月。海昏侯墓的出土被评选为2015年十大文物事件之首,这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在博物馆展出?
2月20日,第66届柏林电影节揭晓金熊奖获奖作品——聚焦欧洲难民潮的纪录片《海上火焰》。在欧洲迎来二战后最大的难民危机之际,难民的遭遇及生存现状也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之一,不仅在政治社会领域,艺术家与艺术机构、组织也在积极地为这个群体发声。
2015年在佩斯北京举办的大卫·霍克尼个展让这位英国艺术家一度成为中国艺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2月22日,泰特英国美术馆宣布将在明年举办霍克尼的大型回顾展,让霍克尼又一次在出现各大媒体中。这场将完整地呈现霍克尼创作生涯的大型回顾展,也将是泰特英国美术馆历来展览中规模最大的一场。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布劳耶分馆(Met Breuer)将于2016年3月18日开幕,挺进其一直以来相对薄弱的现当代艺术领域。布劳耶分馆的建筑是惠特尼艺术博物馆旧址,但如今以成为大都会专注现当代艺术的分馆。在纽约众多的现当代美术馆中,其如何能脱颖而出?
2月22日,“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在太古坊ArtisTree开幕。”结束了此前两年在瑞典于默奥和英国曼彻斯特的旅程,M+视觉文化博物馆令人瞩目的希克藏品展终于返回香港本地。展览以史论结合的策展视角,呈现了自2012年M+接受希克藏品以来,以其机构化的视角所做的增补和研究工作。作为机构自身,过去的4年间M+在展馆建设与人事上均面对诸多挑战,在香港缺乏发达美术馆文化的历史背景与矛盾现状之下,M+能够成为未来亚洲最重要的博物馆吗?
2月19日,瑞士联邦政府所在地两大艺术机构——伯尔尼美术馆(Kunstmuseum Bern)与保罗·克利艺术中心(Zentrum Paul Klee)联袂推出了规模庞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私语”(Chinese Whispers)。继2005年希克中国当代收藏在欧洲的第一次大展“麻将”之后,此次展览再次呈现了其收藏体系中的150余件重要作品。由于这些藏品中的一部分将在2017年至维也纳巡展后正式落户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中国私语”即是希克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最后一次亮相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