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欧诸国文学的译介,在国内原有一份深久的渊源。它的时间可推至20世纪初叶敏感于民族性灵的译者们对于“弱小”民族“反抗”声音的关注。更广泛地成为了一份共同阅读体验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降的伊凡·克里玛、哈维尔、昆德拉,赫拉巴尔,以及捷克、波兰电影中我们似乎同样经历着的社会转型、生活转折、精神危机。在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历史的“红”、“白”强音之中,一脉“蓝色”没有熄灭——它们是关于“个人”、“自由”、“反抗”、“民主”、“极权”、“艺术”、“荒诞”、“多元”的挣扎、反思及争辩。今天这些挣扎与争辩依然回响着。
新一轮的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潮流会为艺术带来新的创作“灵光”吗?本期《艺术新闻》带来封面报道“当科技浪潮在艺术世界涌起”,同时带来“中国艺术生态之变年度回顾专辑”特别报道。
1月12日乐高宣布了出售积木的新政策,乐高将不再需要顾客声明批量购买玩具的目的。去年10月,在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的展览“安迪·沃霍尔 | 艾未未”开幕前,艾未未为制作作品曾向乐高公司订购一批积木,被乐高公司以“不介入或支持任何政治语境内的项目”的理由拒绝。艾未未称乐高此次政策变动为“言论自由的胜利”。
1月16日,“被遗忘的行为艺术家”夏洛特·摩门(Charlotte Moorman)的首次大型回顾展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西北大学玛丽与雷·布洛克美术馆(Mary Leigh Block Museum of Ar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开幕。此次展览探索了摩门的作品与生活,并以其为线索,力图勾勒出上世纪60到80年代间美国前卫艺术圈的时代风貌。
“彼得·韦恩·刘易斯:助推器”暨“弗雷德里克·J·布朗:记忆1988”双个展于2016年1月15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这两位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多年的非裔美国籍离散艺术家,都对中国古典文化和艺术、爵士乐和美国抽象艺术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二位艺术家中依然健在的刘易斯更把他对量子物理的兴趣融入创作之中。在与《艺术新闻》的专访中,刘易斯谈及了作为亲历者参与的一段中国当代艺术史,以及爵士乐和移民身份对其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