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深秋,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都会如期迎来“新摄影展”。“新摄影展”顾名思义就是展出过去一年内,摄影界新的作品、新的焦点。到今年,这一主题展已经走过了三十周年。于纽约时间11月7日开幕的新一届“新摄影展”题为“图像的海洋”,试图探索在互联网时代基于图像的“生命”,这一探索是通过检索当今各种艺术家的实践完成的,包括诞生在数字空间里的图像,在工作室或现实世界利用扫描仪或镜片制成的图像,图像静止或运动的呈现,或是以杂志的形式传播的图像,以及“进化”成三维物体和声音的影像......如此丰富的形式,似乎大大拓宽了摄影原本的概念边界。
11月8日,由嘉德艺术中心与香港典亚艺博联合推出的“2015嘉德·典亚古董艺术周”在中华世纪坛开幕。如今,身处二级市场的拍卖企业也开始介入艺博会行业,这背后有哪些深层的原因,又会对艺术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设立于1940年的日本根津美术馆在今年迎来创立75周年纪念。这一著名的私人美术馆是不少前往日本参观旅行的东亚艺术收藏家与爱好者的必到之地。该馆9月开幕的展览“根津青山之至宝-初代根津嘉一郎收藏之轨迹”回顾了初代根津嘉一郎的收藏轨迹,被称为日本“铁道王”的根津嘉一郎以茶会为其艺术品收藏的核心,也为隈研吾设计的根津美术馆新馆中与庭院、茶室密切相融的艺术品展示空间埋下伏笔。
文学与艺术的边界并不像人们通常以为的那样泾渭分明。10月中旬,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艺术亭台举办了一场以“模糊的边界:小说中的当代艺术”为主题的讲座,《艺术新闻》邀请到该场讲座的主讲人btr就“小说中的当代艺术”再作一文,并以10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展现了自1960年代观念艺术兴起后,文学(尤其是小说)与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相遇的各种可能。在这10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中的“立体主义”,策展式的小说,“现成品”式的小说,甚至行为表演艺术......
早在1983年,还未出名的艾未未就在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和他当时的老师肖恩·斯库利有一段密切的交往。目前正值艾未未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个展,肖恩·斯库利亲自提笔写下了两人之间的交往点滴:从80年代在纽约的冲突、切磋,一直到30年后在北京的重聚与拥抱。
纽约时间11月5日晚上7点,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拉开帷幕,总成交额达到了3.0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47亿元)。毕加索的《浮夸的女人》以6745万美元(约人民币4.28亿元)成为全场最高成交价的作品。
11月4日,“跨界大师·鬼才达利”大展在上海K11购物艺术的chi K11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除展出达利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品外,着重探讨了达利与媒体的互动关系:以200多件达利创作或引用其肖像或作品的杂志、报刊、插画、广告等媒体作品,揭示了这个为人所熟知的“超现实主义大师”同样也是一位“玩转媒体”的大师。此外,两场中国当代艺术展“上海风光”和“你之超现,我之现实”也同时展出,勾勒出超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中所展现的独特面貌。
2016年5月,艺术家黄永砅将受邀在法国巴黎大皇宫的“纪念碑”(Monumenta)项目带来名《帝国》(Empires)的沉浸式巨型装置,以8个彩色建筑形态的“岛屿”探讨这个世界变化的方式、政治和经济权利基础的演变。创立于2007年的Monumenta可谓“法国版的泰特涡轮大厅项目”,从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到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艺术新闻》将带你细数Monumenta迄今的6个经典展览。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本月推出了“大都会馆藏中国书画精品”特展,以110件馆藏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自唐朝至今的中国历代笔墨精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全世界收藏中国书画最重要、最丰富的机构之一,今年恰逢该博物馆亚洲艺术部百年庆,《艺术新闻》将带你追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之源,领略对收藏家的“收藏之道”。
纽约时间11月4日晚7点,“A · 阿弗烈 · 陶博曼收藏:博蕴菁藏”专场亮相纽约秋拍,总成交额达到了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9亿元)。备受关注的莫迪利亚尼作品《波莱特·茹尔丹的肖像》以4281万美元(约人民币2.7亿元)的价格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