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北京OCAT研究中心开馆展览“记忆的灼痛”开幕,这次展览的策展人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也是“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邀请的首位学者。在本周举办的三场学术讲座上,迪迪—于贝尔曼首次在中国开讲,深入探讨了图像与时间等哲学、美学议题。
6月26日,中国首个呈现素人艺术和漫画艺术的艺术节“Almost Art Project”在北京大栅栏杨梅竹斜街开幕。此次艺术节共有42位素人艺术家和16位漫画家参与,汇集了超过300件艺术作品。作为艺术节的重要部分,6月28日还将在尤伦斯中心大客厅举办有关中国素人艺术的研讨会,“素人艺术热”或将回潮中国。与此同时,在6月26日刚刚落幕的第26届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上,一部以素人艺术家为题材的纪录片征服了国际评委,摘得“Sunny Side Special Mention”奖项,该片曾在今年3月的第六届亚洲阳光纪录片大会上获得了唯一的“最佳中国提案”奖。这部名为《我的生命线》的纪录片讲述了来自闽北乡村、在中央美术学院食堂工作的“素人艺术家”汪化的故事。
6月25日,由上海外滩美术馆(RAM)与HUGO BOSS联合举办的2015年第二届“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首度公布6位提名艺术家名单,呈现了由大中华地区延伸至东南亚的更为广阔的新生代艺术挖掘视野。
6月26日,中国首个呈现素人艺术和漫画艺术的艺术节Almost Art Project在北京开幕。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并在西方艺术界屡屡掀起热潮的的素人艺术能否在中国找到自己的属性和地位?
威廉·肯特里奇介于学院式绘画与实验剧场之间创作语言,以及对政治、社会及历史问题的处理方式,对中国的当代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不少艺术家深受其启发。6月26日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展览“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展出艺术家从1988年到现在的多件重要作品及其特别创作的《论样板戏》,成为肯特里奇与中国艺术家之间包含着想象、误读与共鸣的相互观看甚至冲击。
由江苏省美术馆、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艺术新闻》与《东方历史评论》共同主办,将在6月27日“紫金明月――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藏品特展”开幕之机,邀请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的创始人何国庆先生、历史学家杨念群先生,从历史、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多维角度,回溯丰富多元的明代文明图景,试图探讨明代文明的DNA对于现代中国的启示。
6月24日,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在“跨界大师·鬼才达利”超现实艺术大展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于今年11月起呈现西方现代艺术大师达利的经典作品。此次展览是2001年来卡拉·达利基金会唯一正式授权的中国大展。
6月25日,民生艺术机构(MSMS)中的新成员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开馆。开馆展以“民间的力量”为主题,汇集了近200余位艺术家的186件作品,以社会征集作品、代表性艺术家特邀展以及田野考察项目多个纬度诠释了“民间”这一概念。
陈天灼在法国巴黎的首个个展“陈天灼”(TIANZHUO CHEN)6月24日在巴黎东京宫开幕。本次展览是K11 Art Foundation与东京宫的三年合作计划项目之一,展出了以陈天灼与行为艺术家兼舞者北欧和巴黎艺术家团体House of Drama合作的歌舞剧表演作品为主线的十余件作品。
伦敦达利奇美术馆从中国厦门订制了一幅仿作,并将之与馆中200余幅古典大师的真迹一同展示。骗过了无数双眼睛的英国传奇伪画制造者John Myatt也表示“识破哪一幅是赝品几乎不可能”,你能认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