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正仓院,行旅中国唐朝。这个秋天,伴随着平成时代结束、令和新年号的启用,第126代天皇德仁于10月22日即位。为了纪念登基大典的到来,今年10-11月,除却奈良国立博物馆将迎来“第71回正仓院展”之外;东京国立博物馆平成馆也举行了“正仓院的世界——皇室守护传承之美”特别展。
瑞士高级制表品牌爱彼(Audemars Piguet)的全新展览“表艺之上”(Beyond Watchmaking)正在日本东京中城举办。本次展览由设计师马修·雷汉尼尔(Mathieu Lehanneur)策划,展出了艺术家池田亮司、亚历山大·乔利(Alexandre Joly)和丹·霍兹沃斯(Dan Holdsworth)的艺术委托创作。
卢浮宫为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而举办的秋季大展,注定将在“最热门”研究型展览中独树一帜。最终,展览呈现了约160件来自最负盛名的欧美艺术机构的达·芬奇油画、素描、手稿、雕塑及其他艺术品,勾勒出达·芬奇作为画家的整个职业生涯。
俄国白银时代的卓越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Osip Mandelstam)在1923年写下的《世纪》(The Century)中,用悲剧性的音调道出时代所裹挟的“野兽”般的力量。在10月19日于OCAT上海馆开幕的展览“高速形式”(High-Speed Forms)中,艺术家张鼎以这首诗作为其全新创作的诗意阐述,这也是他首次为展览添加文学性注脚。
以艺术带动当地发展的美好愿景正在整个濑户内海地区蔓延开来。将各种艺术作品捆绑在一起的是对社区,再生和海洋的重点关注,许多作品都展示甚至重新定义带有盐渍的,饱经风霜的木制棚屋。它们能够代表岛屿的特色,而其目的是想要渲染挖掘人口减少和毁灭的悲惨局面的感染力。
艺术家刘韡个展“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二部分近日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CMA)开幕,它与9月在克利夫兰当代美术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leveland)开幕的第一部分共同构成了刘韡在北美的首场大型博物馆展览。
展览关注着艺术家的创作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与今天科技的假设产生联系,用作品去塑造一个新型的空间载体。而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的衔接中,如何以“临界”为出发点,来探究艺术理想与科技现实之间所存在的必然关系。
作为国际权威当代艺术刊物,《ArtReview》以艺术批评和艺术评论见长。《艺术新闻》每月将带来《ArtReview》当期刊物的全球展览推荐。
该展聚焦在20年代最初的40年中,从欧洲乃至世界各地汇聚到巴黎的画家、雕塑家、摄影家,以及由他们形塑的一系列现代艺术运动,为阿联酋地区首次全面呈现20世纪前卫艺术创作的展览。
随着艺术活动的密集进行和发展,身处艺术行业的人身份变得多元,“艺术家-策展人”(Artist- Curator)的身份,能够让艺术创作与策展规划之间的关系,如何获得更多开创性?于10月5日在台湾美术馆正式开幕的第七届“亚洲艺术双年展”(简称亚双展)给出了一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