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时代美术馆展出的“忘忧草:考古女性时间”同样关注着女性与家庭,试图通过何恩怀、张晓刚、笹本晃、罗丝·萨拉恩、马秋莎、王拓等14位艺术家及组合的作品,从“女性时间”和“解压家庭”这两个角度去重新阅读女性的自我指向和书写。
逾两小时长的影片《堡垒》正是马修·巴尼近期同名展览的核心,自9月28日起,它与脱胎于影片的五件巨型雕塑、五十余件雕版与电镀红铜版作品,共同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
9月28日,“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近20年的梳理,让时间跨度超过了2018年这位雕塑家在深圳OCAT举办的“体系:隋建国2008-2018”大展,共展出200多件作品,囊括雕塑、行为、装置、影像和手稿、纪录片、文献记录等多种媒介和形式。
9月初始,第六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将回归上海,由此带来本月上海摄影艺术展览的聚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现代艺术基地、龙美术馆和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等均有新摄影艺术展览推出。除此之外,本月上海展览既有古代珍藏书画、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等传统艺术类别,又有与VR、代码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跨越文学、科学、音乐和时尚的艺术跨界展览。本期展览推荐,我们全面梳理了9月上海展览资讯。
9月8日起,曹斐个展“在过满的世界挖一个洞”于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举行。在国际当代艺术界,曹斐是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她曾于维也纳分离派美术馆(Secession,2015年)和纽约MoMA PS1(2016年)等国际机构举办展览。
在结束关于19世纪印象派风格的上一个展览之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将艺术的脚步向前推进了100年,2018年11月16日将与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联合呈现一场关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极简主义风格盛宴。
大卫·史瑞格里(David Shrigley)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乱了,乱了”终于在被夏末的台风“捣乱”了两轮后,于昨晚正式登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中心。
“因为我们收藏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当观众漫步在复星艺术中心二层的最新展览“收藏当代之道:来自复星基金会的影像(2010-2018)”中时,不免会被墙上这句出自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话深深吸引。
“秋宜何处看,试问白云官”,北京的秋天短暂而又舒爽。十月,层林尽染的首都除了满山红叶,798艺术节、北京国际设计周,遍地的展览与艺术活动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