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北京之声——宋冬:剩余价值”在佩斯北京开幕,以一系列全新作品呈现了宋冬对日常“废弃物”的价值和美学的再认识。作为其早先创作的“物尽其用”和“穷人的智慧”的延续,“剩余价值”仍然秉承着宋冬“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的创作宗旨,不同的是,这一次宋冬通过非叙事的方式展现了日常生活在“抽象”方面的更多可能。
12月19日,越南裔丹麦籍艺术家傅丹个展“2.2.1861”在广州维他命艺术空间位于番禺区的空间“镜花园”中开幕。这位在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代表丹麦参展的艺术家,其大部分创作都有着自传的性质,同时又通过个体的经历折射出历史的轮廓。此次展览便是傅丹在个人经验和历史之间建立联系的又一尝试,而这次他所关注的对象则是在上个世纪踏上了东方土地的传教士。
12月16日,香港最负盛名的收藏团体之一“敏求精舍”成立55年的收藏展“日昇月腾:从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开幕,以成员收藏的300多组瓷器、漆器、景泰蓝、玉器、织品、家具、金银器、书画、文房用品等珍贵文物,多角度呈现明代璀璨而多元的独特文化。
从电影明星到人群里的“无名氏”,“香港人”一直是解读香港精神的一个入口。于12月12日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开幕的展览“喻体·幻像”通过何藩、蒙敏生、邱良、冯君蓝、梁志和以及黄志恒6位非职业摄影师的人物肖像作品呈现出60年代至今香港社会文化的丰富肌理,以人为喻,揭示香港的身份认同与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
尽管许多情况下,女性艺术家得花费更长时间来得到认同和欣赏,但艺术界仍然在努力。正在迈阿密展出的“没有男性的世界:卢贝尔家族收藏所藏女性艺术家作品展”以100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全面展示了当代女性艺术家的面貌。
2015年12月12日,泰康空间一个名为“政纯会”的展览开幕,然而事实上它更像是一场聚会——“政治纯形式办公室的聚会” ,也是政纯办小组庆祝成立十周年的庆典。吃火锅、打乒乓球、唱卡拉OK、足底按摩.....政纯办小组成员洪浩、肖昱、宋冬、刘建华、冷林,邀请到场观众和他们一起做些看似和通常的艺术不太一样的事情。
12月11日,历经两年筹备的“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其主题“亚洲时间”(Asia Time)再次将“亚洲”这个词从地理概念切换到议题层面。展览作品呈现亚洲历史、文化、贸易,以及当代亚洲面临的问题,直面亚洲的历史与现实,困惑与希望,共同打造“亚洲问题,全球表述”的展览模式。
杰克逊·波洛克的大型回顾展目前正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进行中。展览以近50件馆藏作品回溯了杰克逊·波洛克从上世纪30年代到去世前的创作流变。其中,波洛克的版画、素描以及早期作品呈现了艺术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而极具代表性的“滴画”作品则全面展示了波洛克作为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