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届瑞士巴塞尔艺术展将于6月1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来自全球33个地区、286间画廊齐聚巴塞尔。与往年不同,“城艺之旅”(Parcours)单元将迎来新策展人塞缪尔·洛伊恩贝格尔(Samuel Leuenberger),而“意象无限”(Unlimited)展区今年展出的作品数目为有史以来最多。鲜少进入高端市场的摄影艺术在本届瑞士巴塞尔艺术展中崭露头角,难民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今年的6月13日是图像学创始人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诞辰150周年,他的学术理论曾其精神疾患而备受冷落。而今,他的学术价值被重新挖掘,从现当代美术馆的大型主题展,当代艺术世界的“弄潮儿”到伊斯兰极端组织破坏圣像的暴行,瓦尔堡的《记忆女神的图集》和“悲怆公式”能告诉我们什么?
6月12日,广东时代美术馆推出的展览“三角洲行动之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首次对大尾象工作组的主要作品、展览活动与文献进行回顾。这次展览是策展人侯瀚如发起的“三角洲行动”项目的第一场展览。在侯瀚如看来,即使在今日,大尾象的创作和思考仍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活力,蕴涵着巨大的时代能量。
6月12日,在奥兰多发生的严重枪击案再次将同性议题推上舆论的中心,就在备受争议的摄影家罗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去世27年后,创作和言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角力仍在继续。梅普勒索普大型展览“完美媒介”于今年3月先后于在洛杉矶的盖蒂中心和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开幕,并将展至7月31日。而梅普勒索普的最新纪录片《罗伯特·梅普勒索普:看看那些照片》也在展览开幕后不久播出。直至今天,他的同性恋、裸体、SM等题材仍让不少人无法直视,而影片《看看那些照片》则通过梅普勒索普的同性恋人和大量的音频资料、视频片段,带领观众反复“观看”这些作品。
第19届上海电影节如期而至(6月11日至19日),在这期间展映的影片当中,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Alexander Sokurov)的最新作品《德军占领的卢浮宫》曾于2015年获得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提名。这部影片也是索科洛夫继聚焦于冬宫的影片《俄罗斯方舟》之后,再次将摄像机聚焦博物馆。索科洛夫以这部影片带领观者,将时空拉回二战时期,探究纳粹占领下艺术与政治的内核关联。与此同时,TANC在文末也对此次参与电影节展映的影片《海上火焰》《野马》和《丹麦女孩》进行了介绍。
6月11日,第11届欧洲宣言展(Manifesta 11)于瑞士苏黎世开幕,主题为“人们以何谋生:一些合作项目”(What People Do for Money: Some Joint Ventures)。“欧洲宣言展”是继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之后的第三大欧洲艺术盛事。本次欧洲宣言展由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扬科夫斯基(Christian Jankowski)担当主策展人。值得关注的是,在为期100天的“欧洲宣言展”中将推出30组艺术家与苏黎世本地其他行业从业者的合作项目。当艺术家当上了造船师和制表师,走入了医院、消防局和宠物美容院,艺术如何勾连生活的方方面面?
6月11日,“银幕背后|布莉姬·拉孔柏“于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ôP)开幕,而银幕之中,同一天开幕的还有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法国摄影师布莉姬·拉孔柏的职业生涯始于1975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此后近几十年里她的深刻洞察体现在塑造了电影史发展的演员和明星中。《纽约客》作家亚当·戈普尼德曾评论道:“如果说前一代的剧院摄影师的天赋是用镜头把演员变成明星,那她的天赋则在于使熠熠生辉的明星回归到本位。”
6月11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半年的重磅展览“劳森伯格在中国”开幕。本次展览由古根海姆博物馆高级策展人苏珊·戴维森(Susan Davidson)与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高级策展人大卫·怀特(David White)联合策划,虽然并非一次全面的回顾展,但占据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绝大部分展览那空间的《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全面回顾了劳森伯格一生的创作。而另外一件作品《〈中国夏宫〉研究》(Studies for Chinese Summerhall)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展出则将重点投向劳森伯格于1982及1985年的中国之旅。
6月9日,第二届素人与漫画艺术节(Almost Art Project)在798艺术区开幕,展出40余位素人艺术家和20余位漫画艺术家的作品。本次展览以9个关键词为线索,以剧场式的展览方式展出了绘画、墙上涂鸦、雕塑、装置等多种形式的素人艺术作品。素人艺术家从未经过系统的艺术训练,也为艺术圈提供了一种另类的可能性。
6月8日,陈天灼的《自在天》在北京长征空间上演,作为展览“陈天灼:自在天”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长两小时的《自在天》是陈天灼此前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表演的《叁十叁天》的完整版,这不仅是他迄今为止最具野心的演出,也是他对自我的一次挑战。在雕塑、录像、舞台表演等多重元素的杂糅下,陈天灼构建了一个更为盛大场面的狂欢,延续着多彩、怪诞、媚俗的审美意向和他一直所关注的亵渎、殉道、亚文化、异装癖、流行元素、肉体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