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龙美术馆(重庆馆)开馆展“百年艺程”在重庆江北区国华金融中心双子座的一至三层拉开序幕。重庆馆的成立是继龙美术馆浦东馆和西岸馆之后,在上海之外打造的第一个美术馆。展览中围绕龙美术馆见长的油画收藏,展出了共计130余件中国现当代艺术作品,时间跨度从1911年至2011年,以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创全年成交额历史纪录等5个重要历史阶段和节点为脉络,梳理了这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的实践和探索。
“秦·俑—秦文化与兵马俑特展”于5月7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幕,该展览汇集了来自中国大陆19个文博考古单位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共189组/件文物,涵盖了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陶器、陶俑、钱币、金石简牍、漆器、车马器、兵器等,其中近四成属一级文物。展览以历史时间线为主轴,结合历史文献与近代考古发掘证据,系统地讲述秦帝国的建立过程,及其对汉代以降有关制度、思想、艺术等层面所造成的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5月19日,刘小东为《路易威登游记》系列创作的新书《南非》在上海K11 × Modern Media Gallery举办了中国首发仪式暨原作展览。展览展出了刘小东历时20天的南非之旅后所创作的纸上丙烯及水彩作品,从历史人文到自然风光,足迹横跨南非大陆。当天,作为《南非》中国首发仪式,艺术家刘小东到场为现场读者签售,多位国内外重要艺术界、文化界人士皆到场祝贺与支持。
研究调查发现,在英美艺术机构举办的重要展览中,女性艺术家展览所占比例不30%。不少机构和赞助人正在寻找合适的办法来解决统计数字上的性别差异。本期《艺术新闻》带来封面报道“更多女艺术家个展,更平等的艺术界”,同时带来“变形之惑,转型之痛——中西艺术媒体演化记”特别报道。
继今年3月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香港展会上的《芊子园-叶永青2016》的新作展之后,5月21日,上海龙门雅集又迎来了《芊子园·续篇》,“芊子”不是一种植物,指的是一种不断生长的状态。叶永青位于大理的“芊子园”已经筹建了2年多,他向《艺术新闻》谈起了在实地的水土营造与纸上笔墨之间游移的感受。
5月21日,chi K11美术馆中“陈天灼个展”“龙争虎斗II”“坐井观天”以及“不可逆的上演”四个展览同时开幕,声势浩大。从置于购物中心中庭宋冬的现成物装置《坐井观天》,到展厅内张鼎的声音装置《龙争虎斗II》、艾萨克·朱利安的多屏影像装置《万重浪》、陈天灼的《三十三天》、丽丽·雷诺-杜瓦的多媒介项目《我的传染病》,美术馆给我们呈现了五位艺术家在四个相对独立的展览中,独具特色却又相互呼应的视听盛宴。
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将于5月26开始预展,并于2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担任本次双年展总策展人的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认为建筑的发展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在大展开幕之际,TANC带你从6个关键词,多维预览以“前线报告”为总主题的2016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5月11日至20日,第六届华语视像艺术节在英国电影学会南岸中心和贝莎纪录片之家举办。在这10天里,除了“曹斐:一场游戏”回顾影展与聚焦珠三角艺术家的“影像珠三角”项目之外,同时还推出了导演杨荔纳的个人回顾影展,导演金华青带来的新作《贡秋卓玛》,另外还有特别策划的“民族视角”、“台湾视野”、“同志三分亲”和香港新浪潮等单元,超过30部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语影片首次在英国乃至欧洲和全球公开放映。
1985年,劳森伯格在当时的北京国家博物馆(现中国美术馆)展出了47件集合了油彩、布料、照片、报纸、动物标本等混合拼贴作品。展览在3周多的时间里,吸引来了超过30万人次的观众。这股自由之风给尚束缚于意识形态和八五新潮的中国艺术家极大的启示。今年6月,劳森伯格将“回到”中国,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迎来劳森伯格的大型回顾展。几乎囊括其创作生涯所有重要主题的作品《四分之一英里画作》 将自2000年以来首次展出。
展览“敦煌莫高窟: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于5月7日在洛杉矶盖蒂艺术中心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是北美,甚至全球范围内规模空前的敦煌艺术盛宴。除了展出来自莫高窟、藏于欧洲的40余件珍贵文物之外,盖蒂中心以洞窟复制、3D立体虚拟实境让观众得以身临其境般体验石窟壁画、雕塑艺术的原貌。盖蒂中心此次展览动用的全新数字化展示技术以及多维度的陈列方式,是否投射出世界文化遗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