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建校70多年来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形成的文化底色,我想可以用学校七十周年校庆的主题词‘惟实励新’来概括。”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以“惟实励新”这一具有辩证性的语汇,总结华南乃至粤港澳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的血脉和文脉。自1953年建校以来,广州美术学院不仅继承了岭南文化务实求真又锐意进取的传统,更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之中赋予其新的内涵。
工艺虽然与人类社会的创造和生活表达息息相关,但历来都跟艺术有所区分。自18世纪工业革命起,工艺又或者“应用美术”(applied arts)因其为市场服务的实用性而被西方艺术界普遍认为不如美术(fine arts)纯粹、自由和具有原创性。这种观念随着抽象艺术在20世纪初的诞生进一步深化,直到1960年代装置艺术兴起,让现成物、非传统媒材和一些原本归类为工艺的手法开始被纳入当代艺术话语,两者的界线才变得流动起来。由旧日纱厂保育改建而成的CHAT六厂本身也在荃湾勾连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探索,不断活化艺术与社群的联结,其春季展览“涌动的暗线——游走在民间智慧与当代视野之间”则如题所示,在历史语境下重新审视艺术和工艺之间多元的关系,打破民间工艺只属于过去而当代艺术更为注重创新的刻板印象。
“近年在学术界,有一些关于视觉人类学的感官转向的讨论,包括感官人类学和人类学的多模态表达等方面的研究。当代艺术领域也有很多艺术作品出现‘民族志转向’的现象,我们会发现有些艺术家在用类似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去到一些特定的社区、特定的社群中去做实地调研。在这样的对比观察中会发现,这两个领域的交互转向中既有关联又有显著的差异,比如大多数这类与田野相关的作品都选择以影像为媒介,虽然这些研究对象、调研方法和记录媒介有部分交集,但是艺术家和人类学家通过作品要呈现的问题和表达方式又有着各自的侧重点,非常有启发性。”
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举办的第二届深圳藏家展“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延续四年前的首届展览“另一种注视——深藏者们”的主旨:非盈利机构以自发姿态为默默耕耘的深圳藏家搭建平台,让藏家得以讲述自己的收藏故事与脉络,从而以收藏为切口链接本地艺术生态的多方参与者。如果说首届展览更着重于让深圳藏家的行动 “亮相”,那么在“二手时间”展览中则可看到一种越发清晰的收藏价值取向叙述,即在市场的迷雾与泡沫之外,收藏应当滋养藏家的生命与精神家园,并因其与个人生命和时代之间的关系而拥有历久弥新的韧性。
新加坡首家非营利私人艺术基金会Tanoto Art Foundation(TAF)于2025年初正式成立,TAF的创建者Belinda Tanoto(陈昱廷)表示,“我们成立TAF的目的是让人们参与到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中来。作为新加坡首批私人艺术基金会之一,我们期待TAF成为东南亚的心脏,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社区之间的桥梁,并建立新的、未曾探索过的联系。我们希望TAF的项目和计划能够帮助加深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欣赏和参与,为艺术家、观众和不同声音的汇聚创造空间。”在促进东南亚当代艺术体验的对话之时,TAF还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南美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社区之间架起桥梁。
出生于法国西部旺代省的法布里斯·伊贝尔有着多元交叉的身份: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获得者、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法国国家林业局“护林行动”基金会大使、诗人、创业者……他长达近四十年的艺术实践涵盖绘画、行为艺术、装置和商业项目,并将艺术融入数学、神经科学、农林学、历史、天体物理学,以及爱、身体与物种进化。曾是数学奇才的伊贝尔在绘画中找到理解世界的方式,而这些绘画的灵感在一片“山谷”(La Vallée)中孕育而生——这是他自90年代初期起用30万颗种子在故乡播撒出的一片森林,他的艺术工作室和思想实验场,他为探寻新的可能性而展开的生态行动。
作为香港迄今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M+视觉文化博物馆通过其收藏和展览超越传统的艺术博物馆范式,涵盖视觉艺术、设计与建筑、流动影像以及亚洲视觉文化等多元领域,成为了立足亚洲的全球性文化机构。在已有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博物馆体系范式面前,新兴的文化机构如何实现跨越地域与时间的连续与再创造?在去全球化浪潮与后殖民的语境下,当代香港既延续着历史上东西方交汇的要津,又兼具在地性与跨国离散网络的文化特质——这一“香港性”先孕育于此,又通过离散社群的连结漂向世界扎下新的根系,最终又回流本土。
每年三月香港为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搭建舞台。国际艺术探照灯投向香港,亦照见了艺术家和机构丰富、校正与重写在地论述的努力。近期亮相的实践者中有近年于艺坛初露头角的影像艺术家冯可贝(Colbie Fung)和刘清华(Jess Lau),也有早在九十年代初便开始尝试录像艺术实验的麦海珊(Anson Mak),呈现出香港影像实践浪潮的延续与更新。中生代艺术家如苏咏宝(Wing Po So)和许方华(Phoebe Hui)的新作展现出一种稳而有定力的创作节奏,以既往积累为养料,探索纵深处与新面貌。我们亦能看见生长于北美、拥有香港背景的艺术家王浩然(Adrian Wong)和单慧乾(Sin Wai Kin)在本地机构的支持下带着他们的作品回到这个城市。他们成长背景和创作的多元与复杂性告诉我们,我们无法从一单一的本地性维度来理解香港的当代艺术景观。
本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Art Basel Hong Kong,下称ABHK)中,近几年涌现的“全球南方”叙事、多元文化群体变得由为可见,不仅有更多来自南方的画廊和艺术家活跃于主画廊展区,还有23家来自开普敦、科索沃、孟买等多个地区的国际画廊首次参展。在“艺术探新”(Discoveries)、全新展区“艺立新思”(Premiere)和以“岁月流转”(As the World Turns)为题的“艺聚空间”(Encounters)也呈现了大量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有离散背景的艺术家以及曾经是主流语境下“边缘群体”的艺术家创作,在现场编织起一股切身亲密而又流动延展的群聚能量。此外,“策展角落”(Kabinett)、“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Conversations)及Para Site艺术空间、录映太奇联合Nowness Asia共同策划的“光映现场”(Film)等单元也在呼应同样的趋势。
2019年,艺术家林书楷的自制布偶戏台、绘画、装置综合创作《岛屿戏台》在香港黄竹坑Rossi&Rossi画廊的“新神剧场”展览中展出。林书楷使用香港标志性的竹制施工脚手架作为戏台的支架,宿命轮回般地唤起“黄竹坑”的起源,正是得名于脚手架的原材料“黄竹密生取材之坑谷”。这个自明朝起形成的坑谷村落历经了上世纪60年代起轻工业的鼎盛、90年代的制造业萧条、千禧年左右的旅游地产开发、2010年开始的“工厦活化”,名字的本意早已被人遗忘。时代更迭至今,黄竹坑蜕变成了南港岛的核心艺术区,超过20间本地及国际画廊、艺术家及经纪工作室、非营利机构聚集于此。“新神剧场”展览由当时刚加入Rossi&Rossi画廊不久的香港总监方恒邀请本地策展人万丰策划,以12位来自内地、香港、台湾的艺术家关于民间信仰与人文的创作,将两岸三地丰富活跃的民间宗教活动及剧场般的民俗庆典仪式搬进了工厦中的画廊空间。这场展览在当代的语境中重塑了漫长历史演变至今的“神圣性”及宗教的更新和再创造,与不远处的本地大王爷庙遥相呼应,也与画廊并行经营的佛教艺术及古董业务形成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