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影像艺术的收藏始终游走于收藏趣味、时代叙事与市场机制的交汇处。本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藏家单元展览“定格瞬间,对话未来——中国六位具有影响力的当代影像艺术收藏家珍藏展”精选了六位来自不同行业背景的收藏家靳宏伟、乔志兵、邵忠、眭群、王津元、王珺的影像收藏,通过他们收藏脉络中的一个切片,构建了当代影像艺术的微叙事。在他们的藏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趣味与历史叙事间张力的不同侧面。
作为艺术家陈逸飞(1946-2005)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涵盖内容最完整的个人回顾展,“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于近期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开幕。从绘画出发,陈逸飞始终将自己视为一名视觉艺术工作者,并凭借一己之力,投身于早年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将中国油画作品的国际价值带向全新高度、在“大美术,大视觉”理念下进行多元艺术实践与发展,推动了绘画、影视、时尚设计与传媒、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与融合,也诠释了海派文化如何以开阔的胸襟孕育创新。陈逸飞如此概括自己:“我做的都是关于‘看’的事情。”
在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白鲸记》中,捕鲸船“裴廓德(Pequod)号”船长亚哈执着地追寻那头咬断了他一条腿的白鲸莫比·迪克(Moby Dick),但这场人与自然的对抗最终以双方的毁灭告终。170多年后,在阿那亚艺术中心的0展厅和圆形剧场,佩恩恩的个展“步海探渊”也以鲸鱼为引,邀请观者重新凝视着人类与海洋的关系。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Seeds Project: Education Program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由《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与CHANEL共同发起,旨在“面向新生态,发现新世代,孕育新创作”。
第一届“永续之籽”教育计划落地杭州,先后在2023年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联合发起“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2024年与杭州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合作举办“万物纪”主题展览、公共论坛与艺术驻留等系列项目。
一夜狂风骤雨后的成都显得格外平静,玉林的K空间迎来了艺术家谭平在成都的首个展览项目“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这场由策展人俞可策划、艺术家谭平主导的实验性项目既非传统意义上的作品陈列,也非行为艺术的短暂表演,而是一场以“时间”为原材料的观念实验。策展人俞可将其定义为“艺术生产的动态切片”,出品人杨凯则称之为“画廊空间的冒险”。
论坛邀请亚洲协会香港中心总裁孟淑娟(S. Alice Mong)与“玩·具”展览的策展人、真宝基金会总监暨知美术馆馆长王从卉分享于各自工作范围中对女性艺术家创作进行发现、研究、梳理与支持的长期努力。同时,邀请巴黎赛努奇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馆长易凯(Éric Lefebvre)以及TAF艺术基金会(Tonato Art Foundation)艺术总监翁笑雨加入对话,分享他们在巴黎、纽约与新加坡等地的个人观察与机构实践经验,在香港这一汇聚多元国际力量之地共同想象将华人女性艺术家创作带入全球艺术视野与研究领域的经验、方法与新方向。
2025年4月19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艺术赞助人、慈善家盖伊·尤伦斯(Guy Ullens, 1935-2025)在瑞士家中离世,享年90岁。UCCA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在UCCA发布的讣告中表示:“盖伊·尤伦斯毕生坚信艺术具有滋养心灵、跨越文化并架起沟通桥梁的力量。在中国创立艺术机构的壮举,正是他将这一信念付诸实践的证明——这一既充满开创精神又彰显慷慨胸怀的设想,最终孕育了UCCA的诞生。在他悉心培育最初十年并奠定坚实根基下,UCCA已为数百位艺术家提供舞台,启迪了数百万访客,更成就了无数艺术生涯。今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铭记他的那份善良、热忱与融贯东西的国际视野,并将继续推进他开创的这项伟大事业。”
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第四届获奖策展小组林以宁和杨佳馨的展览项目“金属游历”近期正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展出。该奖项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香奈儿于2021年共同创立,旨在扶持具有潜力的中国青年策展人和研究者,助力其在影像艺术领域的成长与发展。林以宁和杨佳馨凭借其方案“金属游历”在评审团的三轮评选中脱颖而出,于2024年度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以入围方案在群展中呈现,并获得第四届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金属游历”通过艺术家刘清华与杨佳馨的作品,重新梳理与诠释档案,以记录性姿态(documentary gesture)呈现他者视角下患者康复的过程,以及患者自身从伤病走向痊愈的旅程。
“广州美术学院建校70多年来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形成的文化底色,我想可以用学校七十周年校庆的主题词‘惟实励新’来概括。”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以“惟实励新”这一具有辩证性的语汇,总结华南乃至粤港澳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的血脉和文脉。自1953年建校以来,广州美术学院不仅继承了岭南文化务实求真又锐意进取的传统,更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之中赋予其新的内涵。
工艺虽然与人类社会的创造和生活表达息息相关,但历来都跟艺术有所区分。自18世纪工业革命起,工艺又或者“应用美术”(applied arts)因其为市场服务的实用性而被西方艺术界普遍认为不如美术(fine arts)纯粹、自由和具有原创性。这种观念随着抽象艺术在20世纪初的诞生进一步深化,直到1960年代装置艺术兴起,让现成物、非传统媒材和一些原本归类为工艺的手法开始被纳入当代艺术话语,两者的界线才变得流动起来。由旧日纱厂保育改建而成的CHAT六厂本身也在荃湾勾连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探索,不断活化艺术与社群的联结,其春季展览“涌动的暗线——游走在民间智慧与当代视野之间”则如题所示,在历史语境下重新审视艺术和工艺之间多元的关系,打破民间工艺只属于过去而当代艺术更为注重创新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