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柯律格(Craig Clunas)是研究中国明代艺术史绕不过去的名字。2014年,大英博物馆举办了他策划的展览“明朝盛世50年”(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40年来柯律格致力于研究中国艺术史,尤其是明清的视觉与物质文化,完成了《长物》《雅债》《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等著作。谈起历史上的晚明帝国,他说,“它可以看上去离我们很近,也可以离我们非常遥远;它可以看上去非常光明,也可以非常黑暗。这是中国与欧洲共同的16世纪。" 柯律格认为应将中国艺术史研究纳入世界艺术史范畴内,与中国的明代对照的是,“这段时期是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的年代。那个时期正好是中国的‘明代’,也是我们的‘明代’。"
阵阵秋风宣告着9月的来临,北京、上海、苏州、杭州、西安、银川、广州及深圳8座城市都相继拉开了秋季展览的序幕。《艺术新闻》为你准备了9月即将开幕的36个展览,带你走进正在开启的新一轮艺术季。
8月24日,意大利中部遭遇6.2级地震,众多博物馆、教堂、纪念碑在此次灾害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救灾赈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意大利文化部在评估了此次文化财产的受损规模之后,也专门制定了一套针对震区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意大利各博物馆和建筑景区也欲将他们包括门票在内的所有收入悉数捐出,“以艺术之名”帮助在此次灾难中受害的民众。
人类发明了“时钟”作为计时工具,但物理时间能测量出人们对时间性的主观感知吗?德国波恩美术馆(Kunstmuseum Bonn)正在举办展览“实时:缓慢艺术”(EchtZeit: Die Kunst der Langsamkeit)。罗曼·西格纳(Roman Signer)、阿利西亚·科瓦德(Alicja Kwade)、布鲁斯·纽曼(Bruce Nauman)、河原温(On Kawara)、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等31位当代艺术家通过各自的艺术实践,在美术馆的空间中与观众一同探讨时间与时间性在人们当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尤莉娅·施托舍克收藏(Julia Stoschek Collection)的影像展“世界旦夕之间”(World on a Wire)展出了20位艺术家的38件影像及混合媒体艺术作品。展览标题取自莱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1973年的科幻电影,展览将目光投向对时空推进、物种演变以及社会发展的内在秩序的探索。不同作品通过内容与主题的近似性互相对话,在情境下结成了一张的内在传导的网。
在今年柏林双年展(Berlin Biennale)期间,收藏家尤莉娅·斯托舍克的第二个私人收藏空间在柏林正式开放。作为一位刚刚年满41岁、专注于影像收藏的藏家,斯托舍克不想把自己的收藏看作组品数量上的积累,而更希望勾勒一个整体概念、一种“时间性档案”。“我们的空间是为幸福的艺术家准备的。”斯托舍克说道。
人类最古老的绘画可以追溯到距今3.2万年前的法国肖维岩洞壁画。当人类进入高度数字化的时代,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将何去何从?当传统的颜料、画布受到新媒介及技术的挑战时,绘画的“表达”将如何呈现?正在维也纳路德维希基金会现代艺术馆(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进行的展览“绘画2.0:信息时代的表达”(Painting 2.0: Express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对信息时代的绘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