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摄影一直是亚洲摄影艺术的先锋,然而与其影响力相比,作品的收藏市场却显得冷清。事实上,摄影一直徘徊在市场的边缘,尤其在亚洲。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举办的“写真!日本摄影的历史与当下”展售会将已成名的摄影师及新锐摄影师的作品并置,集中了日本过去50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新自由主义带给我们的是,没有什么危机是真正可以预测的,也没有哪种危机是真正颠覆性的。新的危机机制促发了大规模的艺术生产力爆发,艺术的想象力看起来再一次被无限的、更抽象的、更难评估的经济流动所激发,通过新一轮的协商,大量的主题被生产出来,催促人们加入这场狂欢。这种以即时性、流动与协同合作为核心的新时代话语开始得到默认, 也同样渗透进中国的艺术世界。我们不得不问, 它是否能真正触动我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认识,还是仅仅引发了新一轮的去历史化的凭空想象?
作为国际艺术界最活跃的策展人之一,侯瀚如关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全球化和亚太地区城市化所带来的活力与挑战。“艺术机构如何变成一个真正的公共空间”是他近年最常思考和尝试去实践的问题。
自5月纽约拍卖季开始,高端艺术品市场中就不断出现新的拍卖纪录。6月伦敦的数场拍卖会也延续了纽约春拍的佳绩,印象派、现当代艺术作品的成交状况也十分引人注目。尽管艺术市场有其复杂性,但通过分析,仍可在疯狂飙升的价格背后找到一些理性的线索。
展览 “鞋子:欢乐与痛苦”(Shoes:Pleasure and Pain)正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展出,以超过250双鞋履讲述了自古埃及至今的2000多年来的鞋履历史,意图向世人传达:鞋履这一“欲求之物”,是如何在不同的人类文化中被作为个性、权利、性与幻想的寄托与象征物。
英国学者柯律格(Craig Clunas)从物质文化角度研究中国文明史的第一部著作《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中文版于2015年5月出版。在该书中,柯律格努力突破西方博物馆学的实证、鉴赏框架,发掘晚明文士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及其所评述的“中国物品”更为完整和原初的意义,即同中国当时社会历史的关联性。
经过一年的筹备,南京博物院推出了“江南风华——明代吴门绘画特展”及“江左流韵——明代吴门书法特展”,在学术梳理上做出大胆尝试:根据对周臣的研究,在原“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说法之上,提出“吴门五大家”的概念。
由俄罗斯著名女收藏家、《车库》杂志主编达莎·朱可娃斥资2700万美元打造的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新馆于6月12日开放。这座新馆由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操刀改建,“车库”还是俄罗斯第一家针对当代艺术开放的档案馆和图书馆。
继纽约、巴黎之后,高古轩画廊于今夏在香港带来了巴尔蒂斯展览。本次展览涵盖了巴尔蒂斯近70年绘制的51幅,全面体现了这位带有深厚的东方情结的艺术家的创作生涯。
“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绘画作品展”6月27日在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开幕。作为近年来新水墨领域不容忽视的名字,梁铨是中国当代最早从事抽象创作的艺术家之一。在《艺术新闻》的专访中,梁铨谈到了他如何在受西方抽象绘画的影响同时坚持中国传统文人的创作方式。